10月18日,据新华社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回望杨振宁的一生,他一直心系国家教育发展,还曾捐出工资帮清华引进人才。
1944年,已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杨振宁,成为全国物理专业唯一被庚款留美考试录取的留美生,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后多年,他一直在美国求学、工作,但是一直关心着祖国教育的发展。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官网有关杨振宁的介绍中所附的《杨振宁大事年表》显示,1980年,58岁的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创建中美教育交流基金会(CEEC),专门支持中国科研人员到石溪进修培训。前后十余年,获资助的访问学者有近一百人。
《杨振宁大事年表》还提到,1983年,杨振宁与李华锺、陈耀华、冼为坚等人在香港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他自任主席,以支援中山大学的基础研究为目的,资助一些基础研究项目。2007年基金会结束,将所有现金、财产、楼宇等无偿赠送给中山大学,包括现金人民币1100多万元,港币36万元,面积约 4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楼及其中的所有设备等。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聘请杨振宁任中心名誉主任。该中心为清华高等研究院前身,其是借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经验而成立,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清华大学此前发布的《杨振宁与清华大学》一文提到,1997年1月29日,杨振宁先生第二次来清华谈清华高等研究中心的筹备,同意聂华桐教授为高等研究中心主任,认为聂华桐教授诚恳、认真。他表示,希望在一段时间内,能帮助清华大学吸引10-20个最有作为的年轻人。找最好的不容易,但找相对好的,我可以帮清华游说。包括专业的选择,今后5-10年,希望中心能培养出得到世界承认的人,这是我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北京晚报在2012年的报道中提到: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接受采访时对杨振宁作出了高度评价,“杨先生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一面旗帜”。顾秉林说,杨振宁把自己的人生比做一个圆圈,从国内出发到国外,后来回到了国内,“他说自己最后的事业就是发展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顾秉林透露,他任校长时杨振宁推荐了著名计算机专家姚期智来清华任教,为后来清华引进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还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还曾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的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