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8 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因病逝世,享年 103 岁。此前,2024 年 8 月,曾与杨振宁一同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去世,享年 97 周岁。
" 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相继辞世,我感到非常痛心。但是他们的贡献会永远铭刻在世界物理学的历史中,也铭刻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经理陈和生说。

2019 年 2 月,杨振宁参观中国散裂中子源直线隧道,陈和生(左)和杨振宁(右)交流。受访者供图
" 杨先生是 20 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有两项历史性的贡献是上世纪物理学的基石,能够载入教科书。" 缅怀杨振宁时,陈和生说,他与米尔斯提出的 " 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 " 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理论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 "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 的革命性思想,并获得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 杨先生和李先生两位科学界的巨匠,在年轻时就对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对中国青年影响颇深。" 陈和生说。
杨振宁身居海外多年,但始终心系祖国,为促进中国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1971 年,他克服阻力回国访问,返美后,他把中国的情况介绍给世界,推动了中美科学的交流。
" 他一直非常关心我国同步辐射的发展。" 陈和生说,20 世纪 80 年代初,杨振宁还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时,就邀请多位国内物理学家去访问,并邀请国内做同步辐射装置的科研人员去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同步辐射装置工作,为我国同步辐射的发展培养人才。他吸引培养了一批中国顶级科学家,比如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的陈佳洱,就曾在杨振宁的安排下到石溪分校访问。后来,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建立高等研究中心,也是为了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在国内交流中发挥作用。
陈和生与杨振宁的接触始自 1998 年。彼时,陈和生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自那时起直到 2019 年,他多次和杨振宁交流讨论中国大科学装置的发展。" 当时,杨先生正在推动自由电子激光在中国的发展,他和我讨论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直线加速器来做这个研究。我们经常用电子邮件和电话讨论工作,每年节日给他发问候,他都会马上回复。"
2007 年起,陈和生在东莞主持建设散裂中子源。由于杨振宁是东莞理工学院的荣誉校长,二人经常在东莞的一些活动场合碰面。" 他建议东莞理工学院积极参与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利用散裂中子源开展科学研究。" 陈和生说,在建设散裂中子源的初期,杨振宁积极为散裂中子源引进人才,支持人才引进的经费,并高度评价散裂中子源对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基础科学研究的作用。
杨振宁曾表示,散裂中子源落成时,他一定要来参加落成典礼。" 但是散裂中子源主要的设施在地下 19 米,初期由于建设经费紧张,在关键的地方没有电梯,所以 2018 年初达到验收指标时,我们不好请杨先生来。" 陈和生说。
他回忆,2019 年 2 月,在地方政府资助下,散裂中子源直线加速器的隧道修了电梯," 我们马上邀请杨先生参观。那时,他的身体还不错,自己拄着拐杖走,非常有兴趣地听我们汇报,参观了散裂中子源的全部主要设施。"
陈和生说,同步辐射光源、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是多学科交叉的平台,为我国的战略需求提供了关键的研究平台,也为各个领域的前沿研究提供了最先进的研究手段。" 杨先生高度评价它们对国家的作用,不遗余力地推动它们取得进展。他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巨大,载入史册。"
在陈和生的印象中,尽管杨振宁年事已高,但头脑一直非常清楚,也很慈祥。
他回忆,2011 年 12 月,杨振宁和翁帆曾邀请他、方守贤等院士共进晚餐。杨振宁当时精神很好,兴致勃勃。" 杨先生对过去的事情记得非常清楚,说话几乎没有口误,思维非常敏捷。"
陈和生最后一次见到杨振宁是今年 4 月,他在医院体检,与杨振宁住在一栋楼,晚上去探望杨振宁时,看他睡得很安详,保姆说他整体情况稳定。" 今天听到杨先生去世的消息,我感到非常意外,非常悲痛。他对世界物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国人才培养的贡献会永远载入史册,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陈和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