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拎马桶”改造总体完成
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这场民生硬仗之后,新一轮城市更新方案正加紧布局
戚颖璞、周楠、唐烨
百年花园里弄长乐邨,如今成了外国旅行团来上海citywalk的打卡点。但三年前,小区远不如现在这般景美人和。90岁的居民崔彩娥记得,那时小区老旧,住得很挤,邻里矛盾不断,“10个人抢一个公共卫生间,来不及的人只能憋到单位解决”。
2022年,上海在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后,向全市最后14082户零星“拎马桶”点位发起攻坚,进行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于今年9月总体完成改造任务。这场民生硬仗中,崔奶奶和邻居们终于用上了独用卫生间,小区也趁势全面修缮,重现百年历史风貌。
花大力气换马桶,是不是小题大做?上海用30多年旧改实践证明,这只马桶改变的不只是长乐邨,更是无数家庭的生活轨迹。在历届市委、市政府接续攻坚下,数百万居民圆了安居梦。
民生无小事。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旧城区改造“这件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城市长远发展,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上海围绕小马桶做的大民生工程,正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范本。

长乐邨恢复百年风貌。 戚颖璞 摄
民生老课题,时代新挑战
解放之初,上海500万人口中约80%的居民靠拎马桶生活,即便到了20世纪90年代,街头仍有70万只马桶招摇过市。能拥有一间带抽水马桶的房子,是当时很多上海人家的梦想。
住房改善是一道世界级难题,更是全球一流城市进阶之路绕不开的课题。解好这道题,固然要找到科学路径,但认准方向、坚持努力,才是关键。
历届市委、市政府对住房改善这类民生痛点,念兹在兹、从未松懈。改革开放后,上海大力新建职工住宅,83万户居民搬进新家,告别“拎马桶”。20世纪90年代,上海推动“365危棚简屋”改造和旧住房成套改造,又有约68万户居民受益。2000年以来,上海持续加大旧改力度,对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进行改造,又有近百万户人家的马桶退出历史舞台。在大规模旧改之外,各区也推出一批“自选动作”,一大批居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抽水马桶。
靠着一股久久为功的韧劲,时至2023年,“拎马桶”存量已大幅压减。仅剩的14082户“拎马桶”点位,便成了住房改善工作中“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在很多人看来,扔掉手拎马桶是件小事。商品房小区里随处可见的抽水马桶,为何在这些地方就难以安装?腾出1个平方米的空间就这么难吗?
“装马桶看似简单,实则是系统工程。”上海市住建委副主任、市房管局局长高世昀说。装一只抽水马桶,不仅要有一定空间,还需适配房屋结构。老公房大多建造年代久远,设计标准低,空间逼仄狭小,硬件存在“先天不足”。更棘手的是,部分居民对马桶安装的位置、管道走向等存在不同意见,居民诉求协调难度大,进一步增加阻碍。
城市发展和认知升级带来的新标准,也对上海住房改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年前,人们改善居住环境,大多是把旧房一拆了之。2017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城市更新新方向,要从“拆改留并举,以拆除为主”,调整为“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
既要留房保护历史文脉,还要改善居住品质,这要怎么做?部分居民对旧改的期待与马桶改造之间的心理落差,也让局面变得复杂。这些交织叠加的难题,构成了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全新考验。
破解困局,上海把住房改善工作放在更大的城市更新层面进行统筹考量。2023年以来,上海市领导多次强调,要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聚焦“两旧一村”改造(即零星旧改、旧住房成套改造含结构较差的小梁薄板房屋、城中村改造),啃下硬骨头、打好攻坚战,在城市更新中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群众生活居住空间。
落到实处,上海想了很多办法,多管齐下。一方面,加快推进“两旧一村”,靠重大项目批量解决“拎马桶”问题。另一方面,针对部分点位散落隐蔽的特点,又全面排摸无卫生设施旧住房,通过全覆盖入户调查、倒粪站使用溯源等方式,摸清各类房源。最终锁定“拎马桶”居民的准确底数,明确两年攻坚目标。
这场攻坚不仅力度空前,更让上海经验赢得世界瞩目。蕃瓜弄小区的旧住房成套改造成功入选“世界城市日城市建设和发展案例展”,向全球推介经验。
“数十年如一日对一个民生难点的坚持,在全球大都市快速迭代中并不多见,堪称人居建设和城市治理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它不靠技术颠覆,而是在困难重重中,凭借坚守、创新与大规模精准落地,攻克许多一流城市难以高效推进的民生难题,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特征。”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万勇说。
极致挖空间,创新破难题
“旁边就是高楼大厦,我拎马桶去倒粪站,总觉得格格不入……”住在巨鹿路284号的乔阿婆,手拎马桶用了70多年。不是政府不解决,阿婆家被马桶改造“老法师”认证为最难加装马桶的房型,以前几轮加装都遗憾错过。
过去几十年,好改的点位已尽数攻坚,剩余的改造任务个个藏着“难上加难”的症结,无法一概而论。不靠“一区一策”“一项目一方案”“一户一档” 因地制宜的巧劲,没有极致的绣花功夫,根本无从破解。
实践中,市区相关干部孕育出许多创新解法。细数这些思路,第一种是户内加装,居民在家就能用上抽水马桶。其最大难点是在极致空间限制下,安装马桶、铺设管线、搭建化粪池必须逐一闯关。

长乐邨居民裘宗河家改造后的“一户一厕”。 唐烨 摄
乔阿婆家周边没有空间建化粪池,属地瑞金二路街道便牵头盘整房屋,由专业施工队以隧道开挖手法将化粪池移入室内;还有居民家采用电马桶等新技术,通过缩小管道直径破解排管受限问题。
家里没有加装条件,基层干部探索出第二种办法:户外集中增设马桶。这同样不易,既要四处奔走挖掘闲置资源,也要区域统筹与相关部门的通力支持。
静安区愚园路433弄曾有30多户、100多人抢用四个公共卫生间。静安寺街道与市教委沟通后,将紧邻小区公厕的一处经营性用房腾退,改造成39个统一规格的一平方米卫生间,让居民实现洗澡、如厕的独立需求。

愚园路433弄将一处经营性用房腾退,增加了39个户外卫生间。 唐烨 摄
户内户外都找不到空间的,基层探索出第三种方式“抽户加装”,让部分居民搬离原有住房,为剩余住户腾空间。最难莫过于打通双方居民的心理关。
今年,黄浦区贵州路129街坊通过协商,将三户住在10平方米以下的居民置换到成套住宅中,空出的房屋则为相邻六户打造了独立卫生间。既解决剩余住户的空间困境,也让抽离住户快速告别“拎马桶”,实现双赢。
同时,上海持续加大旧区改造和旧住房改造力度,通过更为彻底的居住环境升级,帮助更多居民摆脱手拎马桶。
几种解法没有“谁比谁难”的比较。每个马桶存在的困境都有特殊性,得靠基层干部死磕到底才能解决。市区两级政府绞尽脑汁拿出支持政策,让基层没有后顾之忧。
“拎马桶”改造靠的是真金白银。据测算,一只马桶改造成本约2.5万元,部分加装牵动周边调整,费用更高。市房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上海在规划土地、标准规范和居民安置等方面形成系列支持政策。针对黄浦和虹口两个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辖区,实施差异化支持政策,落实专项资金,提高市级补助标准。
种种解法背后,上海人把“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细发挥到了极致。这符合上海城市建设的一贯思路:在空间紧约束的前提下,高效统筹民生品质、城市功能与发展质量,让有限空间释放最大的民生价值。
共识聚起来,难题解开来
居民诉求五花八门、各有顾虑,导致“拎马桶”改造“好事不好办”。是不是形象工程?改了还能不能动迁?这些略显尖锐的疑问,背后是居民们的一道道心结。凝聚共识,要靠基层干部拿出干劲,以更切实的群众工作法攻坚克难。
解码群众关系方程式的第一步,要从政府要改变居民要改,充分发动群众,激发居民改善的内生动力。
“大家心里没底,光我们说没用,还是要看效果。”欧四居委会副主任胡霖说。虹口祥德路180弄有37户没有卫生设施,上了年纪的居民担心房屋面积小和防水隐患,比较排斥改造。居委干部多次上门沟通,先说服一户居民家打造安装马桶的样板间。邻居好奇,都跑来参观,看着比想象中更好的样板间既清爽又不漏水,终于打消顾虑。

虹口祥德路180弄居民室内装马桶。 周楠 摄
解码群众关系方程式的关键一步,要从工程思维变治理思维,把硬件改造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契机。
长乐邨是公房小区,无法成立业委会,以前大家关起门来过自家日子。修缮过程中,永业集团卢湾公房让渡了部分管理权利,建立以居民自治为主的“自治家园”执委会,长期租客和周边商户也被邀请进来,大家都有发言权。经此修缮,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变强了。为了让小区门头配得上百年法式洋房的韵味,大家还自发去找商家做了门牌设计。

居民自发开会沟通。来源:瑞金二路街道

居民找商家设计的小区门头。 戚颖璞 摄
解码群众关系方程式的最后一步,要从单向指令变双向互动,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找到政府意志与群众意愿的最大公约数。
漕溪三村有两幢小梁薄板住房,结构较差,符合重建标准。有居民建议:改都改了,能不能让独用卫生间做到干湿分离,还有充足光照?相关部门采纳居民建议,经过四轮方案优化,设计出一栋“C字形”布局住宅,原朝北户型都调整为东西朝向,彻底消灭暗房。蕃瓜弄小区成套改造仅“一户一方案”讨论会就召开了26场。
过程中,基层提炼出“宝兴十法”“蕃瓜弄群众工作八法”等经验,推动居民达成共识。方法们的核心,归根到底无非是真诚和尊重。对于居民所顾虑的“改造后就不能旧改”的问题,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做独用卫生间和旧改不是你有我无的关系。现在装抽水马桶,是要解决大家的燃眉之急。
目前,上海仍有几十户居民未同意改造。“我们尊重居民的想法,只要他们有改造需求,我们会第一时间响应。”工作人员说。记者了解到,不少地方如黄浦区138地块经历了先改造后旧改的过程。
“拎马桶”改造总体完成,民生改善还在路上。上海“两旧一村”攻坚战正在接续推进,2023年至今,全面完成38万平方米零星旧改,完成85万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旧住房改造,5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加速启动。
目前,上海新一轮城市更新方案正加紧筹备布局。靠韧劲接续发力、巧劲破难题、干劲抓落实,上海已然闯过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这道关,也必将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闯过更多新关,再攀更高峰。
认真做好一件“难而正确”的事
胡幸阳、简工博
上海宣告总体完成“拎马桶”改造任务。
不熟悉上海的人确实很难想象这样的场景:过去很多年,上海许多家庭居住条件不佳,没有独立卫生间。不少“80后”“90后”上海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清早弄堂口倒马桶的场景。
20世纪90年代,上海开始大规模旧改。从成片拆迁到一楼一户改建加装,绝大部分上海人的居住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上海城市化早、规模宏大,中心城区寸土寸金,情况复杂,许多区域还涉及历史风貌保护,不可能轻易推倒重建或另起炉灶。在中心城区,与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或梧桐掩映的精致洋房一街之隔,那些弄堂里确实还有居民在用手拎马桶。
对这样的民生痛点,上海从来没有视而不见,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持续发力解决改善。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曾说过:“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早在上海工作期间,他就对旧区改造和“拎马桶”问题高度关注,亲自推动百姓居住环境改善,多次强调要把造福百姓的实事工程办好。
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改善群众居住条件问题。市委主要领导曾发出“灵魂拷问”:如果拎着马桶进入全面小康,居民会有什么感觉?打赢成片旧改攻坚战后,本届市委市政府又全面排摸了全市“无卫生设施旧住房”,逐一细化解决。正是这样一届接着一届、一棒接着一棒干,“拎马桶”改造任务终于在今年如期总体完成。
不了解内情的人可能又会发出新疑问:不就是加装一个抽水马桶,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怎么会这么漫长这么艰难?
实际上,成片改造完成后,留下的都是情况千差万别、错综复杂的“硬骨头”任务,必须“各个击破”:有的人家只有几平方米,马桶往哪里装?好不容易腾挪出装马桶的地方,却恰好在楼下邻居饭桌的正上方位置,怎么协调?有些百年老楼没有预留更多的下水口,怎么改造?
面对复杂情况,上海拿出攻坚克难的拼劲、久久为功的韧劲,也拿出精准施策、因地制宜的巧劲——这也是对这座城市向来坚持的强调细节、精益求精特质的一次考验。
项目推进不仅是工程改造,更是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一些居民反对装马桶,不是不需要,而是担心装了抽水马桶就算被“应付”过去了,没有机会拆迁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装马桶绝非“应付”,而是抓住最紧迫的问题,把眼下能解决的问题先解决。这个过程中,党员干部的态度也绝不是“应付”,而是把问题说清楚讲明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得到老百姓真心的理解支持,正是项目持续推进、任务提前完成的最大前提。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理念成为上海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遵循。攻克“拎马桶”难题,正是上海党员干部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一次生动而具体的实践。
对上海而言,建设人民城市还意味着一个特殊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大命题中努力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国际大都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从这个角度看,“拎马桶”改造任务还是一个典型的观察窗口和探索样本。
推进“拎马桶”改造,上海有许多创新。比如顶层统筹,从有条件建设增量房源的项目入手,做好房源储备,还能凭借增量资产一定程度上回笼资金;又比如“一户一方案”这样极致的“绣花功夫”,有些老宅面积太小,就需要有本事的“梦想改造家”,这头灶台切个圆角,那头管道绕个远路,把事情做到每个人的心坎上;有些原拆原建的住宅设计了几十种户型,在供需匹配方面甚至比商品房做得更好;在中国城镇化从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上海的这些创新探索,将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提供更多借鉴。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上海“拎马桶”改造始终贯穿的人本意识和负责务实的精神,也是一座“现代化人民城市”应有的内核——那些做起来不容易、似乎也不显“政绩”的事,只要是人民需要的,就要尽力去做、认真做好,就能凝聚共识、赢得民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对上海而言,不论是“高大上”的“五个中心”建设、颇具显示度的“一江一河”工程,还是看似不起眼的旧住房“拎马桶”改造,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或缺的工作。
“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后,上海依然会在更多“难而正确”的事上坚持不懈、久久为功。